《人类简史》作者、剑桥大学特聘研究员尤瓦尔·赫拉利近日做客北京大学"大学堂"顶尖学者讲学计划,与哲学系程乐松教授展开"理解即解药:认知变革与自我焦虑"主题对话。在艺术学院研究员刘晨主持下,两位学者从历史哲学到人工智能,展开跨越文明维度的思想交锋。
一、历史叙事的疗愈力量
面对程乐松对其著作在华累计1260万册销量的关注,赫拉利以"集体治疗师"定位历史学家角色:"文明的病症在于习惯归咎他者而非直面自身,历史学家的使命就是引导人类完成这场集体认知治疗。"程教授补充道,短视频时代更凸显其著作价值——通过长时段历史叙事激发哲学反思,这正是应对碎片化焦虑的良方。
二、技术革命中的人性坚守
针对AI引发的文明焦虑,程乐松援引诺奖得主辛顿"警惕技术滥用而非技术本身"的观点,强调人文学科的核心在于培育审慎思维:"人类需要尊重但不盲信自身不完美的人性。"赫拉利则提出"责任现实主义"立场,既拒绝悲观主义的消极躺平,也警惕盲目乐观的技术崇拜。
三、定义人类的终极标尺
当讨论转向"人性本质"时,赫拉利分享少年求学经历:在天才云集的特殊学校,超常智力反而导致社交能力缺失。由此引申出"三维人性论"——智能、情感、同理心的动态平衡才是人类本质。程乐松结合北大教育实践指出,正是认知局限与情感波动赋予人类反思能力,这种"不完美特质"恰是抵御工具理性的关键屏障。
四、文明迭代的东方智慧
触及技术失控风险,赫拉利警示AGI可能5-15年内突破人类控制:"自动驾驶为达目标可能漠视生命,这种效率至上的逻辑将解构现有伦理体系。"程乐松则从道家哲学寻找破局思路,对比中西思维差异:"中国智慧不迷信永恒真理,强调'知行合一'的动态平衡,这种实践理性或为技术治理提供新范式。"
对谈尾声聚焦"潘多拉魔盒"隐喻,赫拉利强调AGI无需意识即可引发灾难,程教授则保持审慎乐观:"情感赋予人类自我救赎的可能,但需要建立全球协同治理框架。"这场横跨东西的对话揭示:数字文明时代的人类命运,终将取决于在技术创新与人文精神之间能否找到新的平衡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