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青拿天鹅》是一首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艺术价值的中国古代琵琶曲,以下是对其的详细介绍:
一、乐曲背景与起源
创作时代:此曲创作于元代,是现今所知流传年代最早的琵琶曲之一。
名称由来:“海青”又称海东青,是一种大型猛禽,而“海青拿天鹅”则是流行于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贵族中的一种狩猎活动。此曲即描绘了海青在天空中与天鹅搏斗,几番较量之下最终“拿下天鹅”的场景。
二、乐曲结构与内容
结构划分:因乐曲版本不同,在结构划分上也不尽相同。例如,李芳园传谱的版本中,乐曲分为19段,每段使用如“出巢、搜羽、挺翅、翔云、暼鹤、捕鹤”等小标题以示内容;而其他版本也有不同的段落划分,但曲谱中未必都包含小标题。
内容表现:全曲节奏方面十分讲究音乐线条的流动性以及乐段内的节奏控制,主要体现在“散、慢、中、快”板式的使用上。乐曲详细描绘出海东青狩猎天鹅的全部过程,从海青在空中飞翔搜寻猎物,到发现并追踪天鹅,再到经过紧张激烈的搏斗终于获胜返回,都进行了全景式的生动描摹。
三、演奏技巧与风格
演奏技法:此曲在演奏上使用了许多文套技法,同时也兼具武套乐曲的特点。全曲多用吟、挽、轮、挑、扫、并弦等技法,以刚柔相济、强弱对比的音量、音色的控制和变化来表现音乐内涵。例如,轮指子弦带挑缠弦时,将缠弦在品上摆动,以表现天鹅鸣唳之声;多运用拼弦、扫弦技法,以描绘出海东青凶猛追击、天鹅避让逃脱的激烈争斗场面。
音乐风格:全曲音调雄健紧张,富于现实感。乐曲结构属于各段具有相同尾声(“合尾”)的大型套曲,引子部分由一两只曲牌组成,主体部分有十几只曲牌组成,结尾则使用《金字经》《五声佛》《撼动山》三个曲牌或其简化形式作结束,用来表示庆祝胜利。
四、流传与评价
流传情况:自元代以来,《海青拿天鹅》除作为琵琶曲流传外,还被全部或片段地作为器乐合奏曲演奏。例如,在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抄本、北京智化寺音乐曲谱中有《放海青》《拿鹅》两曲;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蒙古族人荣斋编《弦索备考》中有《海青》一曲;其他民间吹打曲谱中也有《海青》《鹅儿》两曲,可见其流传之广。
艺术价值:作为中国古代琵琶曲中的经典之作,《海青拿天鹅》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性,还具有重要的考古历史价值。它详细描绘出海东青狩猎天鹅的全部过程,是传统的、极具独特艺术价值的琵琶乐曲,也是一份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