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舞曲》是一首著名的琵琶独奏曲,以下是对其的详细介绍:
一、创作背景
该曲由中国著名民族音乐家王惠然先生于1960年创作。王惠然先生在西南地区随队演出时,被彝族的青山巍峨和彝家山寨的秀美所深深吸引,为了把彝族地区迷人的景色和彝族人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融汇在曲子中,他亲自深入到彝族地区切身感受当地的民俗民风,之后便采用了彝族民歌中《海菜腔》及《烟盒舞曲》等音乐素材,在经过长期的酝酿后,终于创作出这首被誉为“中国音乐精品”的琵琶独奏曲《彝族舞曲》。
二、乐曲结构
《彝族舞曲》采用了我国传统音乐常见的多段体结构,总共分为三部分九段。乐曲以五声音阶为骨干的A羽七声调式贯穿全曲,强调了作品中强烈的彝族音乐风格特征。
三、主题音乐素材
海菜腔主题:海菜腔是流行于云南省石屏县彝族尼苏支系的一种民间音乐,被誉为彝族四大腔之首。《彝族舞曲》中“引子”部分的音调主要取自于彝族民歌四大腔中的“海菜腔”,它是整首乐曲的代表性音调之一,并在全曲得到了充分发展。
烟盒舞主题:烟盒舞是彝族苏尼支系流传的一种群众性民间舞蹈,彝族民众将随身携带放置烟丝或饰品的器皿纳入舞蹈道具的范畴,通过指弹烟盒为伴奏动作从而形成的一种舞姿。乐曲第二段的主题就是来自于彝族民间的“烟盒舞曲”。
四、演奏技法与风格
四指长轮技法:王惠然先生在继承了琵琶推拉吟揉等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研究出“四指长轮”这一新技法。即利用食、中、无名、小指轮奏外弦,把大拇指解放出来,使其可以独立地弹奏内弦以形成一种伴奏声部,这样不仅扩大了琵琶的表现力,而且演奏出了复调及和声的效果。
其他技法:乐曲中还包括了扫、半轮、弹挑等多种演奏技法。在乐曲的某些段落中,通过节奏以及技法的变化,使得同一旋律素材呈现出不同的音乐形象。
五、乐曲表现
《彝族舞曲》以浓郁的民族色彩、优美抒情的旋律、强烈粗犷的节奏,表现了西南山寨恬静的夜景和青年男女欢乐的歌舞场面。乐曲一经面世便好评如潮,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长期受到专业琵琶演奏家及广大音乐听众的喜爱。
六、流传与改编
《彝族舞曲》不仅是一首深受欢迎的琵琶独奏曲,还被改编为古筝、三弦、扬琴、阮、吉他等独奏曲及管弦乐曲,成为当代琵琶曲发展史上最具有影响的琵琶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