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儿高》是一首著名的中国古代琵琶传统大套文曲,以下是对其的详细介绍:
一、乐曲背景
创作时间与作者:所作年代及作者均不详,相传为唐玄宗所作,其产生背景与《霓裳羽衣曲》酷似。
现存最早谱本:明代嘉靖年间的手抄本《高和江东》中的一曲。后被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和古筝曲,是器乐艺术中描写月亮的极品之作。
二、乐曲结构与内容
全曲分段:全曲共分十二段,主要描述月升到西沉的过程。
各段内容:
第一段:散板引序,缓收的旋律层层递升,犹如一轮明月从海上冉冉升起,把人们带到一种朦胧变幻的意境中去。
第二段:如歌的旋律,用左手“吟、揉、推、挽”等指法作润饰,极富韵味,令人联想起飘飘欲仙的优美舞姿。
第三至五段:在旋律重复时,首句之后插入了长大的展开性音乐材料,使音乐得到了发展。尾部再现二段旋律时,第五段作了成倍的紧缩,并加了一个“搭尾”,结束在羽音上。
第四段:将曲首散板引序作了结构变动与扩充。
第六段至九段:将前面歌唱性主题作自由变奏,速度加快,节奏多变,旋律活泼跳跃,具有传统歌舞音乐的特点。乐曲呈现明显的层次发展,恰如舞袖翻滚、飞步环绕的热烈舞蹈场景。
最后一段:先现第一段引序材料的缩影,接着速度多变的音型重复,富有戏剧性。最后以全曲的首句作为全曲的终止乐句,描述玉兔西沉,周围一片幽静。
三、演奏技巧与风格
演奏乐器:琵琶为主,后也被改编为古筝、二胡、箫等乐器演奏的版本。
演奏技巧:在演奏时,需要注重左右手的配合。右手要做强弱的变化,慢的时候,右手入指要深一些,臂重给得多一些,音量较强声音浑厚;快的时候,右手入指要浅一些,臂重给得少一些,音量较弱声音较薄。左手则运用到了吟揉、绰注、打音等几种技法,为乐曲增色不少。
音乐风格:全曲华丽缠绵,极具舞蹈性。描写了月亮从海上升起直到西山沉没这一过程中的种种景色和意韵,既有对现实世界的精致描写,又有对月中世界的绮丽想象。
四、乐曲流传与评价
流传情况:《月儿高》在明清时期广为流传,被多个琵琶谱集所收录。如清嘉庆年间蒙族文人荣斋所编的《弦索备考》(1814年)以及琵琶演奏家华秋萍的《华氏琵琶谱》(1818年)等。
社会评价:《月儿高》被认为是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内涵。它凭借着丰富的音乐形态和优美的旋律,向人们展现了一个深邃、柔美、宁静的月夜景象,引发了人们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