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琵琶独奏曲,以下是对该乐曲的详细介绍:
一、基本信息
又名:《淮阴平楚》
演奏形式:琵琶独奏
最早版本见于:《华秋苹琵琶谱》
二、乐曲结构与内容
乐曲整体可分为三部分,由十三段带有小标题的段落构成:
列营:全曲的引子,节奏自由,气势磅礴,描绘了汉军大战前的准备场景。
吹打:旋律性较强,抒情气息浓郁,琵琶模拟出古代吹管乐器演奏的行进曲音调,刻画了纪律严明的汉军浩浩荡荡、由远及近、阔步前进的形象。
点将、排阵、走队:节奏整齐紧凑,音调跳跃富于弹性,表现了刘邦汉军战斗前高昂的士气,操练中队形变换的迅速和士兵步伐矫健的形象。
埋伏:利用一张一弛的节奏和加以模进发展的旋律,造成了一种紧张、恐怖的气氛,给人以一种夜幕笼罩下伏兵四起,逼近楚军的阴森感。
鸡鸣山小战:形象地表现了双方短兵相接小规模战斗的情景。
九里山大战:全曲的高潮,运用了多种琵琶技巧手法描绘了两军的激战,模拟了喧嚣激烈的战斗音响,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项王败阵:战争的尾声部分,规律性较弱,主要是运用了“弹”“挑”“泛音”等零零落落的节奏型和在一、四弦上的“凤点头”指法来代表马蹄声。
乌江自刎:旋律凄切悲壮,塑造了项羽慷慨悲歌的艺术形象。低沉的音乐气氛与前面的高潮形成鲜明对照。
众军奏凯、诸将争功、得胜回营:描绘了汉军胜利后的凯旋场景。
三、艺术特色与演奏技巧
刚柔并济:全曲并不贯穿刚烈澎湃的情绪,而是刚柔并济,在听感上带来多种层次,比如激进的攻伐之势、埋伏环伺的紧迫、战争的激烈,对听众来说是一种美的享受。
以琵琶模拟战场声音:琵琶以多种技法模拟了战场的多种声音,如行军的吹号奏鼓、士兵扛着兵器前行的步伐、战斗时战马嘶鸣、喊杀震天等,精准传达了战斗场面的紧张感。
演奏技巧丰富:主要用到了弹挑、轮指、扫弦、摭分、滑音、拨弦、泛音等技巧。其中,轮指技巧被大量运用,以描绘战争中千军万马奔腾的壮观场面;扫弦技巧被用来表现战争的紧张和激烈;弹挑技巧被用来表现曲中激烈战斗的气氛;滑音技巧被用来描绘优美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
四、流传概况与评价
流传概况:在现有资料中,最早记载有《十面埋伏》琵琶谱的是《华秋苹琵琶谱》,以及《鞠士林琵琶谱》;其次是《檀槽集》、《陈子敬琵琶谱》、《李芳园琵琶谱》;再次是《瀛洲古调》(1916年)、《养正轩琵琶谱》、《汪昱庭琵琶谱》等。
作品评价:《十面埋伏》这首乐曲几乎包含了琵琶演奏上的所有技巧,无论是在它的内容、技巧还是在艺术表现力等方面,都集中展示出诸多艺术家们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古代民族器乐曲中非常优秀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