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卸甲》是一首著名的古代琵琶大套武曲,以下是对该乐曲的详细介绍:
一、基本信息
全曲共分十六段,采用章回式结构。
与《十面埋伏》同样取材于楚汉相争的垓下之战,但立意不同。
乐曲风格沉闷悲壮,主角是项羽,着重渲染了楚霸王交战失利、一蹶不振而至别姬自刎的英雄悲剧,对这位名躁一时的历史人物给予了同情和赞扬。
二、乐曲结构与内容
第一部分:描写战争的准备,具有一定的战争气氛。
营鼓:乐曲一开始,琵琶在低音区奏出的隆隆战鼓声低沉悲壮,断断续续的节奏预示着这场战争是个悲剧性的结局。
开帐、点将一、整队、点将二:从“帐”到“出阵”是一个一气呵成的整体,描写了战斗前的一系列准备。
出阵一、出阵二:音乐逐渐趋向紧张,再加上对原曲调进行了压缩,使得紧张的气氛加剧,直接导向战斗的到来。
第二部分:激烈的战斗,是全曲最激烈的地方,也是高潮所在。
接战:描绘了双方交战的紧张场景。
垓下酣战:描绘了垓下之战的气势和战斗的具体情景。
第三部分:描写项羽失败及楚军还乡的悲壮心情,以“楚歌”和“别姬”为中心。
楚歌:琵琶用长轮的手法奏出凄凉悲切、如泣如诉的曲调,和前面的战斗形成极为鲜明的对比。
别姬:以急促的歌唱性的音乐和用推音奏出的滑音,与“楚歌”相呼应,深刻地表现了楚霸王在四面楚歌中诀别虞姬、意欲自刎的哀怨心情。
鼓角甲声:是“楚歌”“别姬”情绪的延续,刻画了楚军失败后的悲愤心情,曲调委婉,却并不哀伤。
出围、追兵、逐骑:乐曲使用了“垓下酣战”的材料,以不同的弹奏技巧和强烈的节奏,表现了突围和汉军追逐的紧张气氛,使乐曲再一次出现了一个紧张度,形成第二次高潮。
众军归里:是结尾,具有尾声作用,悲剧的气氛在这里被削减了,像是事已成定局的认定,也像是一种刚从激烈变故带来的麻木中苏醒后初次觉出的凄凉。
三、艺术特色
叙事性强:琵琶的音色和韵味具有戏剧的情节性和内在的张力,能够细致入微地描述情节和刻画人物,因此《霸王卸甲》作为一首琵琶乐曲,具有很强的叙事性。
情感深沉:乐曲通过“楚歌”和“别姬”等段落,深刻地表现了项羽在失败后的悲愤和无奈,情感深沉而动人。
四、流传概况与评价
流传概况:《霸王卸甲》最早见于华秋苹的《琵琶谱》,后来经过多位艺术家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了琵琶乐曲中的经典之作。
作品评价:《霸王卸甲》以其深沉悲壮的情感和精湛的演奏技巧,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传承。它不仅展示了琵琶乐曲的叙事性和表现力,也体现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高度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