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儿高》是一首著名的中国古代琵琶传统大套文曲,以下是对这首乐曲的详细介绍:
一、基本信息
中文名:《月儿高》
创作时间:约明嘉靖年间,但所作年代及作者均不详,相传为唐玄宗所作。
演奏乐器:琵琶(原作),后也被改编成古筝曲、二胡曲、民族管弦乐曲等。
音乐风格:传统大套文曲,古朴动人,委婉缠绵,优雅华丽,舞蹈性极强,颇具大唐风韵。
二、乐曲结构
《月儿高》全曲共分十二段,从“海岛冰轮”起至“玉兔西沉”止,每段都有其独特的标题和意境:
第一段:散板引序,旋律缓收,如明月从海上冉冉升起,引导听者进入一种朦胧变幻的意境。
第二段:旋律如歌,左手运用“吟、揉、推、挽”等指法进行润饰,富有韵味,让人联想到飘逸优美的舞姿。
第三段至第五段:在旋律重复时插入长大的展开性音乐材料,使音乐得到发展。尾部再现二段旋律时,第五段进行了紧缩,并加了一个“搭尾”,结束在羽音上。
第四段:对曲首散板引序进行了结构变动与扩充,展现音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第六段至第九段:对前面的歌唱性主题进行自由变奏,速度加快,节奏多变,旋律活泼跳跃,体现了传统歌舞音乐的特点。乐曲层次分明,如同热烈舞蹈场景。
第十段至第十二段:先是宽广地上扬旋律,用“长轮”指法演奏,乐音连绵不断,仿佛玉宇千层,蟾光炯炯,耸入云霄,充满古朴雅致和幻想。接着使用“摭弹”技法奏出轻快急促的音调,充满生气。最后一段,以全曲首句作为终止乐句,描述玉兔西沉,周围一片幽静。
三、乐曲意境与赏析
《月儿高》主要描述月升到西沉的过程,全曲华丽缠绵,极具舞蹈性,描写了月亮从海上升起直到西山沉没这一过程中的种种景色和意韵。这里有浩瀚的海涛,也有涓涓的细流;有幽静的庭院,也有广阔的田野;有如洗的碧空,点点的繁星,也有奔流的江河,清凉的风露;既有对现实世界的精致描写,又有对月中世界的绮丽想象。整个画面银光灼灼,诗意朦胧,令人迷醉。
乐曲的演奏要求平和、大气,音色、音质要求宽厚、深远。通过琵琶的清脆明亮,展现出月亮从升起至西沉的壮丽景象,以及观月者内心的激动与沉醉。同时,乐曲也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中“以和为贵”的文化格局,追求人与自然之“和”,创造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
四、流传与改编
《月儿高》最早是明代嘉靖年间的琵琶谱手抄本《高和江东》中的一曲,后被改编成多种形式的音乐作品。如清嘉庆年间蒙族文人荣斋所编的《弦索备考》(1814年)中亦收录此曲。1818年,琵琶演奏家华秋萍先生把它编入他的《琵琶谱》当中,这个版本也是最初的刊印版本。此外,筝曲《月儿高》也被列为全国古筝专业教材,成为众多乐器争相演绎的佳作。
总的来说,《月儿高》是一首极具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的中国传统音乐作品,它以其独特的旋律和意境,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