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主义(Chromaticism)是一种画派,其重点放在了颜色的运用及表现上,更强调色彩对于作品表现力与表达力的影响力。它与之前使用单色调法刻画对象的画风截然不同,因此被认为是一种对于传统艺术的颠覆性颜色理论。
历史起源
从中世纪起,色彩就已经成为西方绘画的重要元素之一。但真正让色彩成为画家刻画对象的重心,起源于19世纪晚期,法国艺术文化的大背景下产生了一系列有力的文化因素,有学术美术的倡导,有象征主义的盛行,也有印象主义的另类创新。办法是谷克的《开始变化的度量学》(1844年),"色彩形成理论"并正式登上舞台,成为新艺术革命的旗帜。
发展历程
色彩主义在法国、比利时、荷兰、德国以及美国等地区都有所发展。1890年,比利时画家海尔滕创立了"雏菊组合"。他主张以颜色的组合与分化来塑造艺术形式,传授给学生们运用与感受色彩的技巧。著名画家阿尔弗雷德和威廉莫里斯在坎瓦勒斯露天画廊发表了一篇批判性的文章,正式建立了法国的色彩主义。
主要特点
色彩主义创作的重点在于色彩的组合、变化和错觉。色彩结构被赋予了第一位的地位,它不再是单纯的代表性元素,而是一种自立的语言,能够完全自主地形成画面的组织形式。画家们更加精进地将此种特征运用于绘画中,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
学习难点
色彩主义是一种比较难学的绘画派别,因为它对于色彩的认知要求比较高。需要对于一些色彩学的基础知识有所了解,同时还需要深入研究和揣摩著名色彩主义大师的作品,以便更好地掌握色彩的应用方法。
考点
在艺术史研究中,色彩主义曾经是印象派的一个重要先导,因而也是艺术考试中的一大考点。诸如夏天的风、黄昏之歌、画中画等著名作品,纷纷成为艺考的热门考题。
代表人物
著名的色彩主义大师包括塞尚(Paul Cézanne)、高更(Paul Gauguin)、马蒂斯(Henri Matisse)、德拉克罗瓦(Eugene Delacroix)等人。
著名画作
著名画作包括《山坡上的房屋》(Paul Cézanne)、《波利尼西亚的女人》(Paul Gauguin)、 《黄色的人体女像》(Henri Matisse)、《富丽堂皇》(Eugene Delacroix)等。 分支种类 在色彩主义的基础上,还产生了一些细分画派,如日本的"浮世绘"等。
总结
色彩主义是艺术史上一种非常有创新性的颜色理论,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同时对于后人的艺术创作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它的诞生和发展过程、主要特点和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等应当得到更多的关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