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立陶宛维尔纽斯大学披露的学术处分案例引发国际关注。该校在2023学年因违反人工智能使用规范开除了10名学生,这些学生未按要求披露AI工具在期末论文等作业中的使用情况。副校长Valdas Jaskūnas强调,AI辅助书面作业和资料检索已成为该校重点监管领域。
这场学术AI风暴正席卷全球顶尖学府
耶鲁大学EMBA学生John Doe因考试答案呈现异常精准的语法结构,被ChatGPTzero检测出AI使用痕迹,遭停课处分后对校方提起诉讼
麻省理工学院中国留学生严某因使用ChatGPT篡改实验数据,导致两篇待发论文被撤回并遭退学
明尼苏达大学某博士候选人成为该校首位因考试使用生成式AI被开除者,教授通过对比ChatGPT输出结果确认违规
国内高校同样面临AI渗透挑战。麦可思研究院调查显示,近30%大学生将生成式AI用于论文写作。某高校英语课程出现全班AI生成作文零分事件,促使多所院校出台规范:
√ 上海交通大学3月发布AI使用指南
√ 复旦大学设立本科论文AI使用细则
√ 华东师大与北师大连袂推出学生AI手册
√ 天津科大限定论文智能生成比例上限40%
技术检测与制度创新双轨并行
北邮鄂海红团队研发多模态科研诚信检测系统
伦敦大学学院重启纸笔考试淘汰论文考核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推行现场口试制度
浙江大学黄亚婷研究员倡导"人机协同"评价体系
南康涅狄格州立大学副校长Colleen Bielitz指出,教育者正站在历史十字路口:既要培养适应AI时代的人才,又需守护学术诚信底线。当前检测技术面临严峻挑战,Turnitin等工具识别准确率仅60%,维尔纽斯大学等机构更多依赖教师经验判断。
这场全球范围的学术保卫战,正在倒逼高等教育评估体系深度变革。正如专家所言,未来的考核应聚焦AI难以替代的批判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素养,构建人机协作的新型评价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