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早期发展(商代至春秋战国)
- 商代:约3000多年前的商代,笙的雏型已经出现。甲骨文中记载了“和”(小笙)的名称,表明笙在当时已经用于祭祀和礼仪活动。
- 春秋战国:笙在这一时期非常流行,与竽并存,成为重要的吹奏乐器。笙不仅用于声乐伴奏,还广泛应用于合奏和独奏。其形制多样,有十三簧、十七簧、十九簧等多种。
汉代至隋唐
- 汉代:笙在汉代继续流行,文献中常提到笙与竽的区别,笙体小、簧少,而竽体大、簧多。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竽显示了当时笙类乐器的复杂性。
- 隋唐:隋唐时期,笙的使用更加广泛,成为宫廷燕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的笙有多种形制,如十九簧、十七簧、十三簧等,并出现了十七簧义管笙,用于转调。
宋元明清
- 宋代:北宋景德三年(1006年),宫廷乐工单仲辛制作了十九簧笙,此后十九簧笙在宫廷和民间得到广泛应用。
- 明清:明清时期,笙的形制更加多样化,流行的有十三簧、十四簧、十七簧等。笙在民间音乐中仍然占据重要地位,成为祭祀、庆典和戏曲伴奏的重要乐器。
近现代
- 考古发现: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2400多年前的匏笙,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笙。这些匏笙的簧片为竹制,制作工艺与现代铜簧片相似,为研究笙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
- 现代发展:现代笙在传统基础上进行了改良,音色更加明亮甜美,音质柔和,高音清脆,低音浑厚,被称为“凤鸣之音”。笙不仅在中国民间广泛使用,还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