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角鼓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内涵的中国传统打击乐器,属于满族民间艺术形式。以下是八角鼓的来历和历史背景:
八角鼓的来历
八角鼓因鼓身有八个角而得名,是满族人民用于自娱的一种拍击膜鸣乐器。它的外形小巧玲珑,鼓框用八块乌木、紫檀木、红木、花梨木和骨片拼粘而成,单面蒙蟒皮,鼓身周围嵌有小铜钹,并缀有丝穗子。八角鼓的八个角象征着满族的八旗,寓意八旗团结。
历史背景
起源
八角鼓起源于满族的民间艺术,最早是满族人在关外牧居时的一种自娱乐器。人们在行围狩猎和劳动之余,常以八角鼓自娱自乐,庆贺丰收的喜悦。据传,八角鼓的八个角分别由八旗首领各献一块最好的木料镶嵌而成。
发展
八角鼓在清乾隆年间逐渐发展为一种曲艺形式,成为满族八旗子弟的重要娱乐方式。乾隆中叶,八角鼓由北京的八旗子弟所创,它吸取了汉族弋腔曲调,形成了以歌功颂德为主的演唱形式。由于帝王提倡和文人介入,八角鼓的社会地位和艺术品位得到了提升,成为宫廷和民间广泛流行的艺术形式。
流传
八角鼓随着满族八旗军队的出征和驻防,逐渐从关外流传到关内,并在北京、天津、东北等地盛行。清乾隆年间,八角鼓被带入呼和浩特地区,并在当地流传开来。到了民国时期,八角鼓曲艺不断吸收其他民族艺术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现代传承
新中国成立后,八角鼓在一些老艺人的努力下重新回到大众视野,并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如今,八角鼓不仅是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八角鼓的艺术特点
演奏方式:八角鼓的演奏技巧包括弹、摇、碰、搓、拍等,能够发出清脆的鼓声和悦耳的钹声。
文化内涵:八角鼓不仅是一种乐器,还承载着满族人民的思想寄托和文化记忆。
艺术形式:八角鼓曲艺包括岔曲、群曲、拆唱八角鼓、单弦等多种形式,内容丰富多样。
八角鼓作为满族文化的瑰宝,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展现了满汉文化的融合与交流。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