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引》是一首由刘天华于1925年创作的琵琶曲,以下是对其的详细介绍:
一、创作背景
灵感来源:刘天华在观看了一场意大利歌剧表演后深受启发,决定创作这首琵琶曲。
创作时间:该曲于1925年开始创作,1927年定稿完成。
创作思想:当时刘天华萌发了“洋为中用求新声”的思想,重视发展民族民间音乐,同时也注重对西洋演奏方法和作曲理论的学习。
二、乐曲结构
《歌舞引》采用了中国传统民间乐曲中常见的多段体结构,但在曲式、节奏、气氛、弹奏技巧方面又新颖别致。乐曲由多个乐段组成,每个乐段都有其独特的音乐形象和表现内容。
三、音乐特点
节奏明快:乐曲具有鲜明轻快的节奏,活拨爽朗的性格,充满了歌舞情调。
速度快慢幅度变化大:乐曲的速度快慢幅度变化大,节奏强弱对比强烈。
音乐形象鲜明:乐曲通过琵琶的演奏,生动地展现了轻歌曼舞的场面,既有如歌的吟诵,又有似舞的情韵。
四、演奏技巧
在演奏上,《歌舞引》除了右手快速勾搭的使用外,还要注意左手打音等演奏技法的运用。刘天华巧妙地使用了扣搭法,使曲调显得活泼、矫健。同时,他还穿插了泛音段,用泛音作结,增加了音色的对比和前后的呼应。
五、乐曲赏析
第一乐段:类似引子的段落,从慢板渐快到舒板,为全曲奠定了基调。
第二乐段:在乐思上较单一,以急板开始,延续了第一段结束时的音继续发展,成为一个过渡的引人句。
第三乐段:大段运用勾搭演奏技法,节奏单一,持续地用八分音符进行演奏。
第四乐段:本曲中最具表现力的段落,是抒情如歌的极慢板,节奏自由变化,音乐表情的变化幅度也很大。
第五乐段:回到了舞曲风格,慢起渐快直至急板,具有再现性质,呼应了第一段。
结尾部分:以整段的泛音作为全曲的结束,使乐曲在意境上有了音乐逐渐消失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