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歌》(又名《处世难》)是刘天华于1927年创作的一首二胡独奏曲,以下是对该作品的详细介绍:
一、创作背景
1927年正值军阀混战割据时期,奉系军阀赶走了皖系段祺瑞,占领了河北,进驻北京。当时,刘天华任教于北京大学、女师和艺专,然而,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被军阀以有伤风化而勒令停办,全国仅有的高等音乐教育被毁于一旦。刘天华对此疾首痛心,处事艰难之感尤其强烈。在这种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他创作出了《悲歌》这首二胡曲。在生前,他一直反复推敲修改此曲的板眼与弓法,直至1932年4月准备出版前,刘天华先生不幸与世长辞。因此,此曲乐谱的板眼和弓法未能定型,流传下来的有两种版本,是其弟子沈仲章和陈振铎根据回忆和自己的理解记录下来的乐谱。
二、乐曲结构
《悲歌》篇幅短小,节奏颇为自由,旋律线随着情绪的起伏上扬或下落,完全不受人声音域的限制,而是十分“器乐化”的。乐曲开头几小节像是西洋音乐的大调式,中间出现了变音,又像是和声小调。其实它的基本调式仍是中国五声音阶商调式。出现得最多的一个音“2”,是它的主音,乐句不论长短,总是围着这个音转,最后由邻近音导入主音结束,全曲总体上仍保持着中国民族音乐的基本风格。
三、演奏技巧与情感表达
在演奏《悲歌》时,需要掌握好二胡的弓法、指法和音色,以准确地表达出乐曲的悲凉情感。该曲旋律中多种变音的运用,更增添了乐曲的悲凄气氛。同时,乐曲的节奏自由,需要演奏者根据情感的变化进行灵活处理。在情感表达方面,《悲歌》表达了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深切关切以及刘天华个人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这种情感在乐曲中得到了充分的宣泄和表达。
四、艺术特色与影响
《悲歌》是刘天华创作的第四首二胡独奏曲,如果说前三首主要是“继承传统音乐”的产物,那么这一首则有明显的借鉴西洋技法的印记。同时,它也是刘天华内心情感强烈表露的产物,具有深刻的艺术内涵和感染力。这首乐曲不仅成为了二胡演奏中的经典曲目之一,还对后来的二胡音乐创作和演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展示了刘天华作为一位杰出的作曲家、演奏家和音乐教育家的才华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