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桑曲》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艺术魅力的筝曲,以下是对这首乐曲的详细介绍:
一、基本信息
中文名:《秦桑曲》
作者:周延甲、强增抗
创作时间:20世纪70年代
演奏乐器:筝
乐曲风格:委婉、缠绵、优美、柔和并富有激情
二、创作背景
《秦桑曲》是周延甲和强增抗两位教授,根据流行在陕西关中一带的戏曲音乐“碗碗腔”素材加工提炼后谱写的。乐曲的曲名取自唐代诗人李白的五言诗《春思》中的“秦桑低绿枝”一句,借用“秦桑”来表达乐曲的主题和情感。另有一种说法是,周延甲的女儿自幼随父习筝,十六岁那年考入中央歌舞团,客居他乡,远离双亲,思念之情长挂心上。慈父为了安慰女儿,作此曲送予女儿,女儿弹奏这满载秦韵的乡音,倍感亲切,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三、乐曲结构
《秦桑曲》全曲结构严密紧凑,板式丰富多变,包括引子(苏板)、慢板、紧板(快板)、闪板及散板等多种板式。各部分的旋律和情感表达各具特色:
引子:以戏曲导板的气势写出了春风浩荡的背景,运用了多变的节奏转换,充满“秦”味。
慢板:以委婉、柔和的音调,深情地倾诉了思念远方亲人的悲切心情,如泣如诉,扣人心弦。
快板:在转到快板部分之前,运用了碗碗腔音乐中常见的七度音程大跳,作为承前启后的连接和感情由悲转激的纽带。快板部分节奏变紧,情绪激昂,使思念的急切情感进入高潮。
尾声:与快板部分一气呵成,在节奏上比较自由,具有散板性质,但散而不松,激动的情绪给人以渴望急切之感。
四、演奏技巧与风格
《秦桑曲》在演奏技巧上借鉴了陕西民间音乐,尤其是地方戏曲的音阶音律特点。在音律上,徵调式七声音阶中的两个特性音4与7的音高带有微差,4音略偏高(微升4),7音略偏低(接近于微升降7),且这两个音具有游移性和不稳定性。在旋律进行上,上行跳进和下行级进交互运用,产生了鲜明的对比效果。此外,左手的按音、滑音和颤音对情感的表达影响很大,需要保持音高准确,掌握好颤音幅度,使左右手配合所产生的音融为一体,充分表现曲子的感情。
五、乐曲意境与情感表达
《秦桑曲》通过委婉、缠绵、优美、柔和并富有激情的旋律,伴随着轻淡素雅的伴奏音乐,描述了一位深情的妙龄女子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盼望早日与家人团聚的迫切心情。乐曲的情感表达细腻而深刻,既展现了陕西音乐的独特韵味,又让人感受到了乐曲所表现的“热耳酸心”的艺术效果。
六、影响与评价
《秦桑曲》作为陕西秦筝流派筝曲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以其独特的旋律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喜爱。它不仅在古筝演奏领域具有重要地位,还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许多古筝演奏家都将其视为经典曲目进行演绎和传承,使这首乐曲的艺术魅力得以不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