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育斋是著名的古筝演奏家,以下是对他的详细介绍:
一、基本信息
原名:载生
出生日期:1886年(晚清时期)
逝世日期:关于何育斋的逝世日期存在不同说法,一说为1949年,一说为1943年11月10日。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广东省大埔县湖寮镇莒村
二、生平经历
自幼聪颖、好学,性高洁、精音律,尤善古筝。大埔县“和弦索”(小型的音乐合奏)活动遍及城乡,他的名字因此家喻户晓,被人们称之为“乐圣”。
从小受到音乐熏陶,少年时习二胡、三弦,成年后专攻古筝。
收集整理民间保存的乐谱并进行教习和传播,结合客家人的爱好、特点修改编著成《中州古调》及《汉皋旧谱》,成为深受客家人喜爱的民间音乐。
1930年春,在广州创办“潮梅音乐社”,后又创办“广州音乐社”,吸纳了不少优秀音乐人才入社,经常交流演奏。
1932年,为使古筝艺术南北交融,只身到上海,取古诗“弹筝奋逸响,心声妙入神”之意创办了“逸响社”。
足迹遍及潮州、汉口、新加坡等地,致力于客家筝派的构建与传播。
民国24年(1935年),因贫病交加回到故乡,仍收徒授艺。
三、主要贡献
编著《中州古调》及《汉皋旧谱》六十首,所用的是南北通行的工尺谱。同时,为了传承中原古韵,改造了记谱法,使之由一般的工尺谱变成为“声字并用工尺谐声字谱”,这些变音读法以中原古韵为根据,从而比较确切而真实地把古代民间音韵传承和保留了下来,体现客家筝曲的演奏风格。
创编《弹筝八法》,阐明一套基本法则,形成自己独特演奏风格,后来成为客家筝派的风格。它由浅入深,揭示了古筝演奏规律,注意处理各种关系,讲求曲中求直,快中有慢,慢中有快,时起时伏,昂抑相济,若断若续。
对古筝进行改进。原客家古筝长2尺8寸,有15根铜弦,放在膝上弹奏,喻为“美人膝上发娇音”。他在广州登台独奏时才发现筝外形小,显得小气,且音量不大,视听效果不理想,于是进行改革,将铜弦改钢弦,增长筝柱,扩大筝面,取得成功,使古筝演奏时艺术效果更佳。
编辑《词曲拾遗》、《小曲汇存》,吸收外来音乐,丰富充实广东汉乐。
四、人物评价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北京古筝研究会会长曹正评价育斋筝谱说:“大埔何育斋所传筝谱,诚抄本中最佳善者,确是不可多得之珍贵资料。”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李纯一说:“近代的主要筝派以河南、山东、浙江、潮州和客家较突出,其中客家筝派当以广东大埔何育斋为代表,因而从事客家筝艺的大多出其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