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尔盖·米哈伊洛维奇·斯洛尼姆斯基(俄语:Сергей Михайлович Слонимский,1932年8月12日—2020年2月9日),苏联及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音乐教育家。
生平
1932年8月12日生于列宁格勒。6岁进入列宁格勒钢琴作曲班学习,7岁就创作了第一批音乐作品。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撤离至莫斯科,曾短暂在莫斯科音乐学院附属音乐学校学习。1945年战争结束后回到列宁格勒,随萨弗申斯基学习钢琴,随阿拉波夫学习作曲。1950年考入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师从叶夫拉霍夫学习作曲,尼利先学习钢琴。1957年,创作的第一部交响乐曲《狂欢节序曲》举行首演。1959年留校理论作曲系任教。这一时期,他对普罗科菲耶夫的交响乐作品做了深入的研究,1963年获副博士学位。1967年,开始在作曲教研室教授作曲课,1976年晋升教授。培养了瓦西里耶娃等众多学生。1978年获功勋艺术工作者称号。1983年获格林卡艺术奖。1987年获俄罗斯人民艺术家称号。1993年当选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院士。2002年获俄罗斯联邦国家奖。2010年获肖斯塔科维奇奖。2015年获柴可夫斯基奖。
2020年2月9日逝世,终年88岁。
音乐理论
斯洛尼姆斯基的音乐作品语言多样,不但继承了俄罗斯音乐传统,还运用了新音乐的技法,与绘画艺术风格相互交融。早期的创作常采用先锋派技法,并独特地发扬俄罗斯民间音乐的传统。20世纪末,开始提倡“充分表现现代思想的多风格综合体”的理念与应用,进一步扩展了创作的领域。代表作《24首前奏曲与赋格》创作于1993年12月至1994年1月,属于复调体裁作品,把传统复调作曲手法和现代音乐思维逻辑相结合,是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的指定曲目。
主要作品
歌剧
《维利涅亚》(1965年-1967年)
《大师与玛格丽塔》(1970年-1972年;1989年首演)
《玛丽·斯图亚特》(1978年-1980年)
《哈姆雷特》(1990年-1991年)
《约翰·格罗兹内的幻觉》(1993-1995年;1999年首演)
芭蕾舞剧
《伊卡洛斯》(1965年-1970年)
交响音乐
34首交响曲
3部《交响组曲》(1970年、1994年、1999年)
《交响经文歌》(1994年)
《小交响曲》(1996年)
《交响序曲——圣彼得堡风景画》(1996年)
室内乐有
《滑稽协奏曲》(1964年)
木管五重奏《对话》(1964年)
《弦乐四重奏——“唱和”》(1968年)
钢琴曲
《24首前奏曲与赋格》(1993年-1994年)
《第二钢琴协奏曲》(2000年)
大型声乐
康塔塔《合唱之声》(1962年-1963年)
康塔塔《一天的生活——为纪念施尼特凯而作》(1998年)
《安魂曲》(2003年)
家庭
曾祖父:哈伊姆-泽里克·斯洛尼姆斯基(1810年-1904年),波兰(当时属于俄罗斯帝国格罗德诺省)犹太学者、发明家。
祖父:列昂尼德·斯洛尼姆斯基(1850年-1918年),作家。
父亲:米哈伊尔·列昂尼多维奇·斯洛尼姆斯基(1897年-1972年),作家。
伯父:尼古拉斯·斯洛尼姆斯基(1894年-1995年),指挥家,作曲家,钢琴家。
妻子:赖莎·尼古拉耶夫娜·斯洛尼姆斯卡娅(194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