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迪·霍利(英语:Buddy Holly,1936年9月7日—1959年2月3日),本名查尔斯·哈丁·霍利(Charles Hardin Holley),是20世纪50年代与猫王同时代的美国摇滚歌手和作曲家。他出生在得克萨斯州的拉伯克市的一个爱好音乐的家庭,当时美国正处于大萧条时期。他和两个兄长学吉他和唱歌,其音乐风格深受福音音乐、乡村音乐和节奏布鲁斯的影响。自高中时代开始,霍利和朋友在拉伯克市表演,并于1952年首次在电视上露面。1953年,他和好友鲍勃·蒙哥马利组建了“巴迪&鲍勃二人组”。1955年,霍利为自己的偶像“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做了三次开场演出,并在那一年立志以音乐为终身事业。“巴迪&鲍勃二人组”的音乐风格也从乡村音乐完全转变为摇滚乐。10月,霍利被来自纳什维尔的星探埃迪·克兰达尔发掘,后者为他签约了迪卡唱片公司。
霍利在迪卡唱片公司的录音由欧文·布拉德利灌制,但他不甘心受制于布拉德利,并且对录音不满意,于是他找到新墨西哥州克洛维斯县城的音乐制作人诺尔曼·佩蒂,录制了歌曲That'll be the Day的样本唱片。接着佩蒂成了该乐队的新经纪人,并将这个样本寄给不伦瑞克唱片公司,后者将这首歌作为”蟋蟀乐队”的单曲发行, 蟋蟀乐队也成了霍利的乐队新名字。1957年9月,“蟋蟀乐队”作巡回演出之际,《那将是今天》荣登美国“最畅销专辑”榜及英国单曲榜的榜首。随后乐队的另一首单曲《佩吉·苏》于10月发行,也大获成功。
专辑《蟋蟀唧唧叫》于1957年11月发行,当时在英国专辑排行榜排名第五。1958年1月,霍利第二次参加埃德·萨利文秀,不久到澳大利亚和英国做巡回演出。1959年伊始,霍利组建了一支新乐队,成员包括后来成为乡村音乐之星的威伦·詹宁斯 (贝司)和托米·阿尔萨普(吉他),并在美国中西部地区做巡回演出。1959年2月3日, 在艾奥瓦州克利尔莱克演出完后,霍利租了一家小型飞机前往下一站——明尼苏达州的穆尔黑德,但飞机起飞后不久坠毁,机上3名乘客(霍利、里奇·瓦伦斯和大波普)连同飞行员罗杰·彼得逊全部丧生。后来歌手唐·麦克林在创作的《美国派》的歌词中将这一悲剧称为“音乐死去的那一天”(The day the music died)。
在短暂的音乐生涯中,霍利的许多歌曲都由他亲自作曲和录制。他对后来的流行乐音乐家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包括披头士乐队、滚石乐队、埃里克·克莱普顿、基斯·奥康纳·莫菲和艾尔顿·约翰。1986年,霍利成为第一批入选摇滚名人堂的艺术家之一,滚石杂志将霍利列为“100位最伟大艺术家”第13名。
早年生活(1936-1955)
查尔斯·哈丁·霍利于1936年9月7日下午3时30分出生在得克萨斯州的拉伯克市,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有两个哥哥——拉里和特拉维斯——和一个姐姐派翠西亚。童年时代的霍利诨名便是“巴迪”。当时美国经历着大萧条,霍利一家经常搬家,但都在拉伯克市;父亲劳伦斯·欧戴尔·霍利也更换了几次工作。他们是浸信会礼拜堂成员。
霍利一家都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除了父亲劳伦斯外,其他成员都会唱歌或弹奏乐器。霍利的两个哥哥常在当地的达人秀表演。有一次霍利加入他们拉小提琴,但由于他不会拉,拉里便将琴弦粘起来,使琴拉不出声音。兄弟三人赢了比赛。二战爆发后,拉里和特拉维斯参军服役,战后,拉里带回来一把吉他。霍利11岁时开始上钢琴课,但只上了9个月便放弃,改学吉他。起初他的父母给他买了一把夏威夷吉他,但他坚持要和哥哥一样的吉他。最后他如愿以偿,特拉维斯成了他的吉他老师。
童年时代的霍利深受汉克·威廉姆斯、吉米·罗杰斯、汉克·斯诺和“卡特家族”组合的影响。初中时霍利结识了鲍勃·蒙哥马利,两人经常在一起练弹吉他和唱歌。他们也听电台里的乡村音乐节目。与此同时,霍利也和其他高中校友一起演奏,其中包括桑尼·柯蒂斯和杰利·埃里森。1952年,霍利和杰克·尼尔(Jack Neal)组成二人唱参加当地电视节目的才艺竞赛。尼尔退出后由蒙哥马利接替,两人组成“巴迪&鲍勃二人组”,1953年开始在KDAV电台的“周日派对”节目上表演,也在拉伯克作现场演出。彼时霍利也深受那些深夜播放蓝调和节奏布鲁斯(R&B)的电台节目的影响。若当地转播时间停止,霍利会和柯蒂斯一起在车上收听只有在晚上才能收听到的外地电台。此后,霍利将自己的早期乡村音乐风格同节奏布鲁斯结合起来。
1955年,霍利自高中毕业,决定以音乐为毕生的事业。他在拉伯克看“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现场表演后,更坚定了这一信念。那年,他为“猫王”做了三次开场演出。他的乐队也加入了低音大提琴手拉里·威尔伯恩(Larry Welborne)和鼓手杰利·埃里森,音乐风格也完全变成了摇滚。10月,KDAV电台的帕比·戴夫·斯通(Pappy Dave Stone)订下了“比尔·哈利和他的彗星乐队”,并让霍利做开场演出。霍利的表演给来自纳什维尔的星探埃迪·克莱代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服了大奥普里的经理吉姆·邓尼(Jim Denny)帮霍利寻找一家唱片公司签约。斯通将霍利的演唱样带寄给邓尼,邓尼又将它转交给唱片制作人保罗·科恩。科恩于1956年2月,将“巴迪&鲍勃二人组”签约给迪卡唱片公司。由于迪卡将霍利的姓误拼成了Holly(正确拼法是Holley),从此他以“巴迪·霍利(Buddy Holly)”之名进行音乐生涯。
1956年1月26日,霍利进行了第一次正式录音,由欧文·布莱德利录制。之后他又在纳什维尔录制了两次录音,但是他对自己无法掌控自己的创意发挥感到恼火。1956年4月,,迪卡发行了单曲《Blue Days, Black Nights》,B面歌曲为《Love Me》。邓尼还请霍利做巡回演出,作为法伦·扬的开场秀。当时他们被称作“巴迪·霍利和双音调”(Buddy Holly and the Two Tones),迪卡后来将其改为“巴迪·霍利和三音调”(Buddy Holly and the Three Tones)。随后迪卡发行了霍利的第二张单曲《Modern Don Juan》,B面为《You Are My One Desire》,但都不太成功。1957年1月22日,迪卡告知霍利不可续约,还坚持声明在之后的五年里,霍利不可以为其他任何公司录制相同的歌。
蟋蟀乐队时期 (1956–1957)
1957年的蟋蟀乐队 (从上至下: 杰利·埃里森, 巴迪·霍利和乔·莫尔丁)
霍利对自己在迪卡唱片公司的时光很不满意。他听了巴迪·诺克斯的单曲《派对娃娃》(Party Doll)和吉米·伯温的《我将与你不离不弃》(I'm Stickin' with You)后备受鼓舞,决定去拜访录制并推行这两首歌的诺尔曼·佩蒂。他和吉米·埃里森、弹低音提琴的乔·莫尔丁和弹节奏吉他的尼基·沙利文,来到了佩蒂位于新墨西哥州克洛维斯县城的录音室,录下了《That'll Be the Day》的试样录音。乐队先前在纳什维尔也录过这首歌,不同的是这次霍利担任了主吉他手,他对此次录音很满意。于是佩蒂成了霍利的经纪人,并将录音寄到了位于纽约城的不伦瑞克唱片公司。由于当时霍利尚未同迪卡唱片公司解除合约,因此还不能以他的名字发布歌曲,遂改用乐队的名字发布。埃里森提出以“蟋蟀”(cricket)作为乐队的名字。同时不伦瑞克唱片公司给了获利一项发行《That'll Be the Day》基本合约,允许霍利对之后发行的歌曲能够自主掌控才艺的发挥和财政收入。不伦瑞克唱片公司听了试样录音后称赞不已,没有对此录制新版本而直接发行了。录音B面歌曲《I'm Looking for Someone to Love》标明属于“蟋蟀乐队”(The Crickets)。后来霍利和佩蒂了解到不伦瑞克是迪卡的子公司。“蟋蟀乐队”的专辑归于不伦瑞克唱片公司名下,而霍利自己的专辑则由迪卡的另一家子公司——珊瑚唱片公司发行。于是霍利同时拥有了不伦瑞克和珊瑚两家公司的合同。
歌曲《That'll Be the Day》于1957年5月27日发行。佩蒂让“蟋蟀乐队”同艾尔文·菲尔德参加巡演。菲尔德在《That'll Be the Day》登上摇滚音乐榜时注意到了这个乐队。他预约了 “蟋蟀乐队”去华盛顿、巴尔的摩和纽约亮相。8月16日至22日,乐队到纽约的阿波罗剧院演出。起初,观众对该乐队提不起兴趣,但渐渐地观众终于开始接受他们。彼时,《That'll Be the Day》也不断出现在各大音乐榜上。由于这首单曲的巨大成功,佩蒂也开始着手准备两张新专辑——一张霍利的独唱专辑和一张“蟋蟀乐队”专辑。26日,霍利在美国广播电视公司的由迪克·克拉克主持的《美国舞台》中亮相。离开纽约前,霍利与“埃弗里兄弟”(The Everly Brothers)结为好友。
9月23日,《That'll be the Day》在美国“最畅销歌曲榜”夺得头魁,11月在英国单曲榜连续三周都保持第一名。9月20日,珊瑚唱片公司发行了《Peggy Sue》,B面为《Everyday》(霍利被标记为表演者)。到了10月,《Peggy Sue》在Billboard流行音乐榜排名第三,在节奏布鲁斯音乐榜则排名第二,而在英国单曲榜上,该曲得到了第六名的成绩。随着这首歌的不断成功,霍利亦收到愈来愈多的关注,当时他的乐队被称作“巴迪·霍利和蟋蟀乐队”(Buddy Holly and the Crickets)。
在那年9月的最后一周,蟋蟀乐队成员飞回拉伯克与家人团聚。霍利的前女友爱珂·麦奎尔(Echo McGuire) 已和他分手。除此之外,获利也曾和当地的一位名叫朱恩·克拉克(June Clark)交往过一段时间,但最终依然分手。随后他意识到自己和爱珂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佩蒂在俄克拉何马城同自己的乐队演出,并安排了一次录音。“蟋蟀乐队”乘车到达时,佩蒂临时搭了一间录音室。乐队在那里录制完单曲和专辑剩余的歌曲,佩蒂回到克洛维斯县城进行混音。新专辑《The "Chirping" Crickets》于1957年11月27日发行,并在英国专辑榜排名第五。10月,不伦瑞克唱片公司发行了“蟋蟀乐队”第二首单曲《Oh, Boy!》,B面为《Not Fade Away》。《Oh, Boy!》在流行音乐榜和节奏布鲁斯音乐榜分别为第十和十三名。 12月,霍利和“蟋蟀乐队”首次登上“埃德·沙利文秀”,演唱了《That'll Be the Day》和《Peggy Sue》。后来,尼基·沙利文因为不愿忍受长期巡演而退出了乐队。12月29日,剩余成员在“亚瑟·莫里派对秀”(The Arthur Murray Party)上再度献唱《Peggy Sue》。
出国巡演 (1958)
1958年1月,“蟋蟀乐队”加入“全美最强青少年歌星”(America's Greatest Teenage Recording Stars)巡回演出。 25日,霍利录制了歌曲《Rave on! 》,次日他第二回登上“埃德·沙利文秀”,演唱《Oh,Boy!》。27日,他到夏威夷的火奴鲁鲁演出,随后到澳大利亚进行为期一周的巡演。2月,“蟋蟀乐队”在英国待了25天,进行了50场演出。霍利的同名独唱专辑《Buddy Holly》也在这一个月发行。4月,迪卡发行了专辑《That'll Be the Day》,当中收录了霍利早年同布拉德利在纳什维尔录制的歌曲。
5月,霍利在克洛维斯安排了新的专辑录制。他请了汤米·阿尔萨普 当主吉他手。他们一起录制了两首歌曲——It's So Easy和Heartbeat。霍利欣赏阿尔萨普的吉他演技,邀请他加入“蟋蟀乐队”。6月,霍利独自到纽约录制独唱歌曲。他请了一个爵士乐与节奏布鲁斯乐队伴奏,录制了《Now We're One》,还翻唱了鲍比·达林的《Early in the Morning》。
在纽约逗留期间,霍利和玛丽亚·爱莲娜·圣迭戈相识。就在第一次约会时,霍利向玛利亚求婚。两人于那年8月15日在霍利的故乡拉伯克市结婚。佩蒂对这桩婚姻持反对态度,他建议霍利不要将结婚的事实公之于众,以免让女粉丝伤心。佩蒂的态度使得他和活力之间开始出现摩擦,霍利也开始质疑佩蒂以往的经纪行动。其他“蟋蟀乐队”为佩蒂掌控了乐队所有的收益非常不满,也和佩蒂起了冲突。
霍利和妻子玛丽亚经常去纽约的许多音乐场所。玛丽亚后来也提及霍利很热衷于学习指弹式弗拉门戈吉他,他也经常去她姨妈家弹钢琴。霍利还计划把摇滚乐与灵魂歌手结合起来,希望能和雷·查尔斯与玛哈丽娅·杰克逊合作一张专辑。他甚至想参加电影拍摄,为此还特意去上表演课。
霍利做巡回演出时,玛丽亚也随行。为了不让他人看出他们已结婚的事实,玛丽亚以“蟋蟀乐队”秘书的身份掩饰。她负责乐队的服装和乐器的打理,亦亲自管理乐队的收入,而不像以往那样转交给在新墨西哥州的佩蒂。玛丽亚还与她的姨妈让霍利相信,佩蒂正在把乐队在珊瑚-不伦瑞克唱片公司的版权转到其公司账户里。霍利因此计划要回版权并不再让佩蒂担任他的经纪人和录制人。在埃弗里兄弟的引荐下,霍利雇了律师就版权问题找佩蒂谈判。佩蒂无法支付霍利的薪水,所有问题一触即发。当时霍利在纽约的推广人曼尼·格林菲尔德帮助他弄回大部分收入。格林菲尔德曾为霍利之前的巡演预定过演出,两人还口头协议,格林菲尔德可以得到预定收入的5%。后来,格林菲尔德认为自己也承担霍利经纪人的角色,应得到更高的薪酬,但霍利拒绝了他的要求,于是他起诉霍利。按照纽约的法律,霍利的音乐版权是在纽约产生的,不受其他州法律约束。款项被冻结至纷争结束。当时的佩蒂也无法将薪酬完全转给霍利,霍利认为佩蒂要为他失去的收入负责任。
9月,霍利回到克洛维斯县城录制新歌。期间,他做了一个冒险的决定,让电台主持人威伦·詹宁斯录制歌曲。他为詹宁斯录制了单曲《Jole Blon》和《When Sin Stops (Love Begins)》。霍利对纽约的音乐、录音和出版越来越有兴趣,于是他和妻子玛丽亚在格林尼治村的第五大道11号定居下来,录下了一系列原声歌曲,这其中包括《Crying, Waiting, Hoping》和《What to do》 人们偶尔认为霍利录制这些歌曲的灵感源于他和麦圭尔关系的破裂。 10月,霍利为珊瑚唱片公司录制新歌。在长达三个半小时里,霍利演唱了《It Doesn't Matter Anymore》、《Raining in My Heart》、《Moondreams》和《True Love Ways》。
1958年12月,霍利终结了他和佩蒂的合作关系。由于乐队其他成员仍然让佩蒂当经纪人,佩蒂也依然持有版税,因此霍利离开“蟋蟀乐队”,不得不另组乐队,重新做巡回演出。
不幸遇难 (1959)
主条目:音乐死去的那一天
霍利坠机身亡之地
1958年12月,霍利携妻回拉伯克度假,并参观了詹尼斯的电台。为了准备冬季舞会派对巡演(Winter Dance Party tour),他集结了威伦·詹宁斯(电贝司)、汤米·阿尔萨普(吉他)和卡尔·班齐(鼓)组成乐队。霍利和詹宁斯在1959年1月前往纽约,同组织此次巡演的机构商量准备事宜。随后搭火车到芝加哥与其他成员会合。
冬季舞会派对巡演于1959年1月23日开始,首站设在威斯康星州的密尔沃基。然而由于计划巡演时没有将路程距离列入考虑,旅程一长,后勤成了问题。更糟糕的是,在严寒天气,搭载乐队的巴士因为没有暖气,中途两次抛锚。霍利的鼓手甚至因此冻伤了脚。霍利决定另找出路。2月2日,乐队到达艾奥瓦州克利尔莱克,演出还未开始,霍利为自己、威伦·詹宁斯和托米·阿尔萨普租了一架小型飞机。他计划演出后搭飞机,经 飞到下一站 ,这样他们便有足够的时间休息并将衣物拿去浆洗。不过阿尔萨普输掉了同里奇·瓦伦斯的投硬币游戏,把座位让给了后者;詹宁斯则主动将座位让给了患流感的J.P.理查森(大波普)。
负责开飞机的罗杰·彼得逊选择在严寒天气起飞,然而当时彼得逊尚未被认证能够进行仪器飞行。1959年2月3日凌晨1点刚过,飞机起飞不久便坠毁在梅森市外的一片玉米地里,机上所有人当场丧生。彼得逊的遗体困在飞机残骸内,而其他人在撞击那一刻被抛出飞机。霍利的头部和胸部受到致命创伤,全身多处割伤,手臂和腿也有骨折。
位于拉伯克市公墓的巴迪·霍利的墓碑
遇难4天后,霍利的葬礼在他的家乡举行,抬棺人有杰利·埃里森、乔·莫尔丁、尼基·沙利文、鲍勃·蒙哥马利、桑尼·柯蒂斯和菲尔·埃弗里。威伦·詹尼斯因为不得不留在冬季舞会派对巡演而没能参加葬礼。霍利的遗体葬在拉伯克市东部的城市公墓,墓碑上刻下了他的正确姓名拼写(Buddy Holley),还有他的Fender Stratocaster 吉他。
当时霍利的妻子玛丽亚已经怀孕,但在电视上看到丈夫死讯的第二天流产了。霍利的母亲闻听噩耗后精神崩溃。由于玛丽亚的流产,有关当局在飞机失事数月后发布了一项方针,要求只能在通知遇难者家属后,方可对外公布遇难者的名字。玛丽亚没有出席丈夫的葬礼,也从未去过丈夫的墓地。后来她说:“总而言之,我责怪我自己。他(霍利)离开的时候我身体不适没能随行。我当时怀孕有两个星期,我想让巴迪留下来陪我,但他已经决定去巡演了。这是我惟一一次没有和他在一起。我埋怨自己,因为我知道如果我去了,巴迪就不会去搭乘那架飞机。”
形象与风格
霍利的演唱风格以间断发声(歌声中加入嗝音)为特征,还能在正常声与假声中自由变换。他的“结巴式发声”与打击型的吉他伴奏、独唱、双音(同时弹奏两个音符)和节奏布鲁斯和弦结合在一起。他的吉他演奏总以埃里森的架子鼓为伴奏。
霍利的第一把Fender Stratocaster吉他是在拉伯克以249.5美元买下的,也是霍利的标志性吉他。霍利选择它是因为这种吉他能发出巨大的声响。这把1954年版吉他在1957年,霍利去密歇根州巡演时被盗,之后他在底特律演出又购买了一把1957年版的Fender Stratocaster吉他。终其一生,霍利有四五把这种吉他。
起初,霍利和他的乐队都穿商业服饰登台。后来霍利结识埃弗里兄弟,唐·埃弗里带他的乐队去菲尔在纽约开的服装店,把常青藤服饰介绍给他们。兄弟俩还建议霍利把眼镜换成黑框的。霍利还从一位老乡那里买下墨西哥产的眼镜,结果美国青少年开始寻求霍利同款眼镜,之后风靡一时,被称作“巴迪·霍利眼镜”。
空难发生的那一刻,破碎的飞机残骸在冰雪覆盖的玉米地上散得随处可见。随后霍利的大部分遗物被找回,唯有他那标志性的黑框眼镜下落不明。后来在那年春天,雪融化后,当地法院人员拾到了这副眼镜,并交给了当地的警署。1959年4月7日,这副眼镜连同其他遗失的物品,在警署搬迁时又一次遗失,直到1980年,才在塞罗戈多县法院的库房中再度被找到。次年,这副失了镜片的眼镜物归原主,转交给了霍利的遗孀玛丽亚。现在已在巴迪·霍利中心博物馆展览。
《大英百科全书》称霍利“为摇滚乐贡献了一些独特的且有影响力的佳作”。 《全音乐》将他定义为“早期摇滚中最具影响力和创造力的人物”。 《滚石》杂志则将霍利列为“100位最伟大艺术家”第13名。 《每日电报》 称霍利是摇滚的“先驱和革命人物……一位多元化的天才……(他)和他人共同谱写的歌曲至今依然保持新鲜感且影响深远。”
1986年,霍利入选第一届“摇滚名人堂”。 摇滚名人堂引用了霍利短暂音乐生涯里创作的大量歌曲,称之为“对流行音乐产生的深远持久的影响”。霍利因为亲自作曲, 还加入了双轨录音及管弦乐 ,被称作“先驱”,还被称作是“最先将两把吉他、贝司和架子鼓的组合引入摇滚乐队并推广为摇滚 乐队的标准模式的人物”。 作曲家名人堂也于同年将霍利选入,称其贡献“改变了摇滚的面貌”。霍利和佩蒂一道创造出了多重配乐和混响。{sfn|Wishart, David|p=540|2004}}霍利成为“对摇滚乐产生重要影响的先驱之一”,对60年代的摇滚艺术家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位于得克萨斯州拉伯克市的巴迪·霍利中心博物馆
1980年,雕塑家格兰特·斯毕德雕刻了霍利弹奏吉他的塑像。该塑像现矗立在拉伯克市名人大道上。另有巴迪·霍利中心博物馆,馆内珍藏有关于霍利的纪念品和艺术画廊。博物馆位于“蟋蟀乐队”大道上。 1997年,美国国家唱片艺术及科学学会 给霍利颁发了格莱美终身成就奖。2000年,霍利还入选了艾奥瓦州摇滚名人堂。2010年,出于磨光的需要,塑像被移走,新的名人大道开始修建。2011年5月9日,拉伯克市为巴迪和玛丽亚·爱莲娜·霍利广场举行了一场剪彩礼,这里便成了霍利塑像和名人大道的新所在地。 同年,好莱坞新光大道添上了霍利的专属五角星,以纪念霍利75岁诞辰。
人物影响
约翰·列侬和保罗·麦卡特尼青少年时期初遇不久,在一档名叫《帕拉斯剧院周六夜》的节目上首次看到霍利的表演。他们钻研了霍利的歌曲,模仿他的表演风格和情感抒发,还根据霍利的形象决定他们的形象。当时他们的乐队叫“采石者乐队”(The Quarrymen),1958年首次录音时翻唱了霍利的名曲《That’ll Be the Day》。后来他们受到“蟋蟀乐队”以昆虫起队名的启发,改名为“甲壳虫乐队”,也称披头士乐队(The Beatles)。后来列侬和麦卡特尼也提到他们深受霍利的影响。
1964年2月9日,披头士乐队首次上“埃德·萨利文秀”。在演出间隙,列侬曾向CBS的协调人维·卡兰德拉(Vic Calandra)问起当时霍利的演出。卡兰德拉也称,列侬和麦卡特尼不止一次地表达他们对霍利的欣赏。在1964年的《Beatles for Sale》专辑还收录了披头士乐队翻唱的《Words of Love》。1969年1月该乐队录制专辑《Let It Be》时还演唱了霍利曾唱过的《Mailman, Bring Me No More Blues》,列侬在其中模仿了霍利的歌唱风格。1975年,列侬还翻唱了霍利的标志性歌曲《Peggy Sue》。麦卡特尼则拥有霍利的歌曲大全。
1959年1月31日(即霍利遇难前两天),当时17岁的鲍勃·迪伦在明尼苏达州的杜鲁斯观看了霍利的演出。1998年,迪伦在发表获得格莱美年度专辑奖的感言时提到这一经历时说:“……我十六七岁的时候,在杜鲁斯国民警卫队军械库观看巴迪·霍利的表演。我离他只有三英尺远,他看到了我。我在录制歌曲的时候就觉得霍利一直就在我的身边。
米克·贾格尔曾在英国伦敦的伍尔奇看过霍利的演出,特别记得霍利演唱《Not Fade Away》。1964年,滚石乐队翻唱了这首歌,也获得成功。基思·理查兹也受这首歌的激发,他后来提到:“(霍利)的影响传到披头士乐队,又传到滚石乐队......他活在每个人的心中。”
美国歌手唐·麦克林在1971年以霍利的空难为主题,发表了成名曲《美国派》。歌词中将这一悲剧称为“音乐死去的那一天”。麦克林也用与该曲同名的专辑向霍利表示致敬。2015年,麦克林写道:“无论现在巴迪·霍利是否在世,他都会享有声望,因为他的成就……他才22岁时就已经录下了50首歌,绝大多数出自他的手笔……在我和许多人眼里,就是一个成功......巴迪霍利和他的’蟋蟀乐队’就是所有摇滚乐队的模仿对象。”
埃尔顿·约翰的音乐造诣也受到霍利的影响。他13岁时便戴金丝框眼镜模仿霍利。冲击合唱团也深受他的影响,在他们的歌曲《Corner Soul》中就有提及霍利。吉他手埃里克·克莱普顿在其自传中曾提到他第一次见到霍利和他的Fender Stratocaster吉他时的情景。他购买的人生第一张音乐专辑就是“蟋蟀乐队”的《The Chirping Crickets》。
歌手鲍比·维的音乐生涯也正是从霍利去世后开始的。霍利遇难后,鲍比·维代替他继续冬季舞会派对巡演。从歌曲《Rubber Ball》中可以听出霍利对维的深远影响。 英国有一乐队“赫里斯合唱团 ”(The Hollies)也常被认为是为了纪念霍利起的名字。 1978年滚石杂志在采访布鲁斯·斯普林斯汀时说到:“每天晚上我上场之前都会放巴迪·霍利的歌,这可以让我保持一颗平常心。”。 “感恩至死”乐队也经常在演唱会演唱霍利的歌《Not Fade Away》。
影视音乐中的形象
1978年,好莱坞导演斯蒂夫·拉什根据霍利生平拍摄了传记片《巴迪·霍利传》(又名《英才恨》),饰演霍利的加里·布西还因此获得“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奖”提名。然而这部电影因为许多情节与事实严重不符而饱受诟病。这也促使保罗·麦卡特尼于1985年自己拍摄并主持了关于霍利生平的纪录片,并命名为《巴迪·霍利的真实故事》(The Real Buddy Holly Story)。该纪录片采访了霍利生前的诸多好友,包括基斯·理查兹(Keith Richards)、埃弗里兄弟、桑尼·柯蒂斯、杰利·埃里森和霍利的家人,麦卡特尼本人也参与其中。
1987年的电影《青春传奇》中,由马歇尔·克伦肖饰演霍利。克伦肖在电影中翻唱了霍利的歌曲《Crying, Waiting, Hoping》,该曲亦收录进电影原声碟中。20世纪80年代,有关霍利生平的音乐剧《Buddy – The Buddy Holly Story》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首演,该音乐剧重现霍利一生的真实性比电影版要强。
在1994年,由昆汀·塔伦蒂诺执导的电影《低俗小说》中,霍利以餐厅员工的身份客串,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主题的餐馆里。此外,在一部名为《Quantum Leap》的科幻电视节目里,霍利也曾亮相。
音乐专辑
“蟋蟀乐队”
《The "Chirping" Crickets》 (1957)
独唱
《Buddy Holly》(1958)
《That'll Be the Day》(1958)
合辑
《The Buddy Holly Story》(1959年2月28日)
《The Buddy Holly Story, Vol. 2》(1960年4月)
《Reminiscing》(1963年2月)
《Showcase》(1964年5月)
《Holly in the Hills》(1965年1月)
《The Best of Buddy Holly》(1966年4月)
《Buddy Holly's Greatest Hits》(1967年3月)
《Giant》(1969年3月)
《Buddy Holly: A Rock & Roll Collection》(1972年8月)
《20 Golden Greats》(1978年2月17日)
《The Complete Buddy Holly》(1979年)
《Love Songs》(1981年)
《The Great Buddy Holly》(1982年11月)
《For the First Time Anywhere》(1983年2月)
《From the Original Master Tapes》(1985年)
《True Love Ways》(1989年2月)
《Words of Love》(1993年2月8日)
《Greatest Hits》(1996年9月24日)
《The Very Best of Buddy Holly》(1996年11月25日)
《The Very Best of Buddy Holly & the Crickets》(1999年)
《Not Fade Away》(2008年)
《Down the Line: Rarities》(2009年1月27日)
《Memorial Collection》(2009年2月10日)
《Not Fade Away: The Complete Studio Recordings And More》(2009年10月30日)